新闻资讯>详情

无人机巡检工地不用跑腿!"超级工程"的"黑科技"真不少

新闻来源:读特日期:2020-05-15

无人机搭载红外热像仪,在空中就能发现建筑的质量缺陷;塔吊上的“黑匣子”确保48台塔吊运行无碰撞……22日,记者来到深圳国际会展中心(一期)项目(以下简称“会展中心项目”),探秘该项目施工背后的“黑科技”。

据了解,会展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是全球最大会展中心,这项“超级工程”的建筑面积相当于6个“鸟巢”。如今,该项目仅用一年时间便拔地而起,“黑科技”功不可没。

无人机自动巡航

工地巡检不再“跑断腿”

22日,记者走进该项目工地,第一印象就是“大”。该项目副总经理李明希介绍,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达到158万平方米,绕着工地巡检一圈一上午就没了,“腿都要跑断了”。

李明希介绍,通过无人机辅助施工管理,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。记者在现场看到,一架无人机呼啸升空,在工地上空开始巡检,项目技术总监杨晓毅介绍,无人机设置了固定巡航路线,自动飞行自动返回,23分钟就可以完成全场巡检。管理人员足不出户,就可以快速了解现场的劳动力、设备等情况及形象进度,实时掌控和调整施工部署。

“利用无人机在不同时段拍摄的影像,测绘出现场的地形变化,借助智能软件,可以自动计算开挖了多少土方,基坑有没有发生位移变形,辅助商务测算和安全管理。”杨晓毅说。

“我们还有一个‘杀手锏’。”杨晓毅补充道,建筑质量有缺陷的部位,发出的温度信号与周边部位不同。项目无人机搭载红外热像仪,可快速探测哪些部位温度异常,检测混凝土底板等不易被肉眼发现部位的裂缝和渗漏点,提高施工质量。

塔吊有防碰撞“黑匣子”

钢构件有“电子身份证”

随后,记者跟随项目技术副总监罗轩忠在一台正在运行的塔吊前停下,罗轩忠介绍说,“施工高峰期,工地有48台塔吊在1.7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同时作业,保障吊塔安全是头等大事。”

如何实现密集的塔吊联动运行不“撞车”?罗轩忠介绍,每个塔吊上都装有“黑匣子”——防碰撞系统和塔吊实时监控设备。“黑匣子”可实现吊塔群的安全控制和防碰撞保护,对塔吊运行状态等远程实时动态监控,并记录塔吊每天工作的负荷量、起重信息等。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、电脑进入终端监控平台实时查看塔吊运行状态和监测信息。

“嘀”的一声,在安装现场,项目安装工人刘师傅打开手机,扫描一个钢梁上的二维码,构件的编号、材质、规格等详细信息,立刻出现在手机页面上。项目技术副总监陆建新介绍,项目一期工程总用钢量达27万吨,创造了全球房屋建筑领域之最,每一个钢构件都有二维码,它相当于构件的“身份证”,扫一扫就能看到构件的“前世今生”。

与此同时,二维码背后是BIM系统和钢结构全生命期信息化管理平台,每一个构件,从设计、生产、运输、安装全过程的数据流,都在平台上运行,先运输哪个构件、先吊装哪个部位、工人施工点位怎么调度,都能提前“排兵布阵”。

“大脑中枢”实时掌控

人员和机械有定位芯片

在项目办公区,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巨大的LED大屏。杨晓毅介绍,通过LED屏背后的智慧云平台,也是工程管理的“大脑中枢”,管理人员在电脑终端,随时调取工程现场的200余部摄像头和无人机采集的画面,实时监控施工现场、工地生活区和办公区。

据介绍,该智慧云平台集成了11大管理系统,实现全面可视、大兵团协同作战的模式。“简单地说,现场什么材料何时进场,现场哪个部位在吊装什么构件,随时都能调取查看。”杨晓毅说。

据了解,该项目施工高峰期,现场共有2万余名工人、600余名管理人员、48台塔吊、300余台其他大型施工机械同时施工,如此多的人员和设备如何管理?李明希介绍,人员管理依靠“一卡通”,卡片绑定身份信息,出入生活区、就餐、购物等一卡搞定,刷卡统计信息即时上传到智慧工地平台,实时掌控现场的工种配置及人员作业情况。此外,工人安全帽和汽车吊、履带吊等内置了定位芯片,结合覆盖工地的视频监控系统,实时掌握工人、设备位置,确保安全。芯片还可以实现人员和机械现场工作时间的自动统计,为工资发放提供依据。

会展中心项目由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承建,将于明年6月竣工投入使用。项目总经理史如明认为,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余项高新建造技术应用在该项目,不仅使工程建造效率大大提高,也保障了建筑质量。


敦锋科技
基于AI的行业智慧监管服务商

敦锋(武汉)科技有限公司

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大航域一区A1栋502

敦锋科技成都分公司

中国(四川)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高新区蜀锦路88号1栋2单元47层1号

北京敦锋科技有限公司

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大街甲36号5层5014号-476号

敦锋科技深圳分公司

深圳市南山区南山街道荔湾社区前海路0070号泛海城市广场2栋401

Copyright ©2023 敦锋(武汉)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鄂ICP备17011401号-3